返回

收听

希克展厅 

林天苗 《辫》

1998
装置作品的大型布幕上,可见一个秃头人物的黑白肖像。淡白色的棉线从布幕后面呈扇形散开,仿佛从那人的后脑冒出来。棉线交织成一条长长的辫子,变得愈来愈幼细,连接至远方一个装有萤幕的灰色盒子。

M+ 希克藏品(捐赠),香港,© Lin Tianmiao,图片:M+,香港

林天苗:

观众们好!我是艺术家林天苗,目前生活、工作在北京。

旁述:

当我们和林天苗聊天时,她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作品《辫》,也就是现在在你们面前的,展示在M+的这件令人印象深刻的装置作品。正如你眼前的这幅自画像背后拖着的那些棉线,绵线一直在林天苗星罗交织的作品里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问她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林天苗:

在六七十[1960-70]年代,中国大陆的生活物资非常匮乏,几乎所有的衣服、棉被、甚至鞋都需要家庭里的女主人自给自足,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必须帮助母亲整理这些棉线和毛线,来减轻母亲繁重的家务劳动。所以我对没有漂染过的棉线和毛线材料倍感亲切,选择使用棉线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完全没有陌生感。随着多年在作品上對“棉线”的使用,逐渐发现 “线” 的可能性是无穷无尽的。

旁述:

作品的另一个元素,是她本人的巨型肖像,也是林天苗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另一个主题。她很早以前就已经对肖像很感兴趣,从她小时候到处都能看到的毛泽东肖像,到现代人像摄影。这些作品通常会流露相中人的政治与社会理念,但林天苗想将这些元素通通去掉。

林天苗:

鉴于我对“肖像”历史的理解和反思,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就产生了如何使用和呈现自己“肖像”的灵感和想法,使用自我身体的感受更为贴切和准确。我将一切“性别”特征的符号、比如头发、化妆、表情都模糊到难以辨认,试图消除社会、文化、时代赋予个体的阶级、职业、性别等特殊属性,仅保留人类共有的“自然”的基本生理特征。

旁述:

这件作品的名称是《辫》,是林天苗于1998年创作的装置作品,创作媒材包括印有数码图像的布、棉线,以及无声的单频道彩色数码录像。整体高约400厘米,长260厘米,宽1500厘米。

作品中有一面长方形、带有数码印刷图像的布,由天花板垂直离地悬挂,布是淡白色的,大约有两道门叠起的高度,三道门并排的宽度。布上的图像有点模糊,但仍然能看到艺术家林天苗正面的巨型黑白头像,头像占满整块布。艺术家是光头圆脸,不辨性别,两眼直视前方,嘴唇紧闭,没有明显的表情。

近距离看,头像表面布满密密麻麻的米白色小绳结。小绳结连系着一条条米白色细棉线,穿到布的后方,这些线数以千计,如人像后方留有一把白色长头发,长发打成一条条小辫,垂到地上,一条条小辫又打成一条粗辫,粗辫首先杂乱地缠绕堆叠,再弯弯曲曲向后延伸,距离头像越远,辫子就越细,再变成一条细棉绳,连接地上一个萤幕。萤幕播放一段无声的数码录像,录像用近镜拍摄一双手拿着三条细棉线,把左右两边的棉线交替扭到中间,跟中间的棉线交叠,每一次交叠后两条线对调位置,动作不断重复,把三条棉线织成细绳。看起来就好像这条辫子从巨型头像延伸好几十米后,变成细绳,再连接到萤幕的录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