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收听

地下大堂展厅 

Tiffany Chung 《漂泊者》

2015–2016
白色牆壁上的裝置由多幅細小的水彩畫作及兩段錄像組成。這些畫作重現了紀實照片,記錄越南移民在香港尋求庇護的經歷,包括他們乘船來港、在難民營生活等情景。畫作之間有白色、灰色、紅色和藍色的標籤,上面寫有文字。

M+,香港,Brown家族年度购藏基金购置,2016年,© Tiffany Chung,图片:M+,香港

TIFFANY CHUNG:

嗨,我是Tiffany Chung,是一位美籍越南裔视觉艺术家,我现在位于德克萨斯州的休士顿。

宋氏春:

大家好,我是宋氏春,我来自越南,后来坐船到了香港,所以严格来说,我多年前曾是一名船民。

旁述:

Tiffany是创作这件大型作品《漂泊者》的艺术家。这个作品探讨越战结束之后,越南难民漂洋过海来到香港的困境,同时挑战了我们对现代人口迁徙的固有看法。这么多年以来,香港对于许多“越南船民”来讲,都是“第一收容港”。但是,政府最终宣布在1988年6月16日之后不再为他们提供庇护。

宋氏春现在是一名人权律师,曾经也是一名难民。她和她的家人只是差了一点点而错过了抵达香港的最后限期,从此彻底改变了她们的生活。

宋氏春:

很不幸的是,我们是在最后限期之后的两个月才抵达香港,我们的船遭到拦截,然后被拘留,等候审查。从1988年到1996年末,我被拘留在不同的难民营,所有都是禁闭式的。所以,从我十岁起直到十八岁左右,总共超过八年的时间都是在禁闭营里渡过的。

旁述:

这件作品做了很多档案研究,还用了不同的媒介去呈现,但Tiffany希望我们留意的是,穿插在作品的、非常具力量的水彩画。

TIFFANY CHUNG:

这些水彩画,是我根据多年收集而来的真实档案图片来创作的,我委托在越南西贡的年轻画家将这些图片重新画成水彩画。这样做,是因为这段历史已经从在越南的官方历史中被抹去,被遗忘了。没有人会再在公共场合公开讨论这件事,学校也不会正式教授。所以,我试图让年轻的越南人重新认识这段历史。

宋氏春:

当我看到Tiffany的图片和画作时,我的眼眶其实已经湿润了。它们重现了我们以前的生活,让我想起难民营里面的环境是多么地恶劣。这个作品真的很重要,它证明了我们曾经是这样子生活过的,也提醒大家一个事实,就是这些事曾经发生过。这些画作所描绘的和曾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毫无分别。

旁述:

Tiffany反观这个作品最重要的讯息,或许就是如何让难民和移民这些议题,在今天可以得到更广泛的讨论。

TIFFANY CHUNG:

我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部分人会认为这些人是被迫遣返的受害者。但另一方面,你又可以将他们视为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他们没有认命,也没有被其他人左右他们自己的人生。

我们希望观众可以看到一件事情,即难民不只是受害者,他们的旅程比我们想像的更加勇敢。面对强迫遣返以及拘留营里可怕的生活条件,他们均作出了反抗:证明他们的政治能动性可以重塑当下有关难民的论述。

旁述:

这件作品的名称是《漂泊者》,是Tiffany Chung于2015至2016年间创作的装置作品。创作媒介包括水彩、墨水和丙烯纸本、亚克力塑料板,以及彩色、有声的双频道数码录像。作品尺寸视乎展示空间和装置方式而定。

作品包括二十八幅画作,按时序在墙上从左至右、上下错落展示。在画作与画作之间,有一块块不同颜色的长条形塑胶牌。每块透明塑胶牌上,以英文注明1974至1994年间的某些日子,以及当时发生的事。而红色、蓝色和灰色的胶牌上,就用大楷英文写上一些单字或者短句。

画作之中有黑白,也有彩色,每一幅画作描绘一个场景,这些场景发生在1974至1994年间,全部都与越南难民有关,例如:难民抵港,密密麻麻的船堆满船坞;货轮和渔船的甲板上,挤满数以千计的人。部分画作描绘羁留中心内的生活,有些难民目光呆滞、无精打采,也有一些难民面带笑容。另有部分画作描绘难民营内难民抗议、骚动、被警察制服,以及营房通天大火的情景。亦有画作描绘有人离开即将关闭的羁留中心的一刻,以及市区天桥底下露宿的景象。

这组作品另外还有两个萤幕,各独立展示一段数码录像。其中一段长1分36秒,记录几位说越南语的人重访万宜羁留中心附近的万宜水库,在车内由下而上,望向用石头砌成的水坝,重塑他们回忆中羁留中心的周边景象。另一段录像长4分58秒,记录三位说越南语的女士重访望后石越南难民中心旧址,在正在施工的工地外围回忆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