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听
M+,香港,© Estate of Charlotte Posenenske,图片:M+,香港
旁述:
几年前,M+邀请景观建筑师黄志恒重新组装夏洛特・波泽嫩斯克的模组式雕塑。 波泽嫩斯克总是设想着她的作品可以根据展览空间或者建筑脉络,而组装成不同的形状和组合。我们请黄志恒回顾一下,2019年在M+展亭组装作品的经历。
黄志恒:
对我来说,她的作品之中最吸引我的,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模组的设计。但同时,她又让其他艺术家或者观众去自由演绎这些模组,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对作品有自己的演绎。想象一下,同样的元素、同样的组件和材料,以前都曾被艺术家用过,然后我又去加工它,然后改变它,甚至对其进行改造。这个是我和艺术家之间一种非常特殊的联系。
旁述:
面对这么多模组可能性,黄志恒一开始并没有将它们视为一个连贯的实体,而是将它们当作独立的组件来对待。
黄志恒:
当我们思考模组的设计时,通常会将模组视为整体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将模组放在一起,形成一个实体或一件作品。但是,我开始思考,我们可否将一个模组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呢?它们也有其自己的身份?我越来越觉得,我们总是将模组视为整体的一部分,但事实上,每个模组,只要放在不同的情况下,用不同的方式将它们连在一起,就可以变成另一个事物。
旁述:
2019年,黄志恒将这些独立模组在场地装置好之后,她围着它绕了一圈,发现了更多独特之处。
黄志恒:
我记得当时有一件作品是放在地上的。第一次我可以看穿它,还可以看到光线射透物料之后的改变。虽然光是从窗户那儿射进来,但是有一些光是从雕塑里发散出来的,我还可以听到环境声。这些都是我在拼组模型时无法体验到的,你一定要亲眼目睹实物。
旁述:
现在在M+展出的这个组合,与黄志恒的版本截然不同。不过,你依然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探索这个作品:花些时间在这个空间走动,观察一下独立模组与空间的互动,是如何赋予了波泽嫩斯克作品全新的意义。
旁述:
这件作品的名称是《D系列方管》,是夏洛特・波泽嫩斯克在1967年创作的装置作品。M+收藏了2014年再制作的版本,当中包含十六个组件,总共有六个款式,物料包括热浸镀锌钢和螺丝。组件展示数目和空间尺寸视乎组装方式而定。
组件是根据同一套标准制成的零件,有不同样式,可以因应策展需要和展出场地空间特性,灵活调整和构建成不同形状。组装后,作品就像一条银色的长方形通风管道,可以独立放置在地上,可以依附在墙上和天花板,或者可以悬挂于半空。譬如,可以把管道组成一个成人般高的英文U字,座地展示;也可以靠墙,组装成烟囱的形状;又或把两段管道分别装设在一幅墙的前后两面,让管道看起来好像穿墙过壁,从墙壁的一面进入,然后在另一面穿出来,造成视觉上的错觉。
六款组件各自是一条空心的立体方形管道,长短不一,两端的开口呈正方形或长方形,而开口的切面有的是垂直的,有的是斜切的。
组件样式包括:第一款“长方管”是一个两端开口都是长方形的长管;第二款“正方管”都是长管,但两端开口是正方形;第三款“立方管”,两端开口同样是正方形,但管子短一点,看起来像立方体;第四款“过渡组件”是梯形短管,一边开口是正方形,可以接上同样是正方形开口的管子,另一边开口是长方形,它的大小刚好是正方形开口的一半,可以接上其他长方形开口的管子;第五款“角件”是呈三角形的短管,它的两端开口都是斜切,当它接上其他组件,管道方向就可以转45度;最后一款“T形组件”,分别在3点、6点和9点钟方向有一个正方形开口,当它接上其他组件,管道方向就可以分岔为两道分支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