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听
M+,香港,© The I Club,摄影:梁誉聪;M+,香港
萧永丰:
我们引进了许多娱乐表演,比如乐队Kool and the Gang、汤姆・琼斯,我们还曾邀请《花花公子》玩伴女郎和默剧大师马塞尔・马索。我们就这样不断地轮换邀请表演者来会所表演。所以说,会所营业的那段时光真的是乐趣无穷!
旁述:
他是I Club会所创办人萧永丰,也是地产商兼艺术收藏家。I Club是一间曾短暂出现过的私人会所,在[19]80年代初开创了都市的生活时尚。萧永丰与纽约设计师Joe D’Urso紧密合作,设计会所的内部,同时他又与艺术顾问Jeffrey Deitch建立会所的艺术藏品,而来自香港的平面设计师石汉瑞则负责为会所创作独一无二的视觉形象。
萧永丰:
和他们工作真的是一次很棒的体验。我们分工合作、互相分享,我需要尊重他们的投入,因为他们是出了名擅长制造漂亮的东西的。Jeffery挑选艺术品的眼光很独到,所以我不会和这些专家们争论!我不会像现在那些老板或地产商那么过分地操控设计师,而且我猜他们也喜欢和我一起共事。这是一次很棒的合作。
旁述:
萧永丰告诉我们“I Club”这个名字的由来。他和石汉瑞合作,“I”这个字母成为会所各个方面的同义词:譬如,“Interior”,即会所简约的室内装潢;“International”代表了会所所推崇的国际时尚品味;还有“Individuality”,通过字母“I”的不同设计来突出会员的个性。这个大胆且涵义丰富的标志就成为了独一无二、领先于市场的卖点。
萧永丰:
我们当年推出了非常引人入胜的广告。我们准备了一系列以不同字型设计的“I”字母,然后每个礼拜在《南华早报》全版广告登出一个很漂亮的“I”字,上面简单地写道“an international lifestyle coming summer”,意思为“国际时尚 尽在今夏”。于是大家都很好奇这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引人注意的聪明的办法。
旁述:
可惜,会所后来成为了香港经济衰退的受害者。但是萧永丰依然很怀念当年大胆采用创新的艺术和设计的雄心,这恰恰也反映在了我们面前的这些展品中。
萧永丰:
我希望大家见到这些设计时会说:“哇,香港曾经有人如此疯狂地做出了如此振奋人心的事情!真是太棒了!”我希望应该有更多人热爱充满创意的事物,有更多人能受到启发而去勇于尝试。或许财务上、经济上的成功并非是唯一重要的事。拥有梦想,让一个好想法成为现实,这样的追求是绝对值得的!
旁述:
这组藏品是一系列有关八十年代中环The I Club私人会所的印刷品,由拥有奥地利犹太血统的香港平面设计师石汉瑞设计,他利用英文字母“i”字的不同写法作为设计主体,为会所设计各式各样印刷品,包括小册子、会员卡、邀请卡、火柴盒、菜单等。
小册子翻开后为A3大小,其中一组对页,左右两边各有一组以实物和照片组合的摆拍图像,左页背景是粉红色马赛克,右页背景是咖啡黄色马赛克。实物和照片都是日用品,有的本身设计像英文小楷“i”字,即是上方是一个小点,可方可圆,下方呈长条状;有的物件放置成“i”字,譬如把一把白色吹风机的出风口指向镜头来摆放,圆形的出风口看起来像“i”字上半部分的一点,下方的把手就好像“i”字的下半部分。
会员卡跟一般提款卡大小一样,是横向长方形带圆角的设计,以黑、白、金为主色,正面图像是黑色和白色相间的斜线,一种颜色隔着另一颜色排列,大约占图像上方约五分之四的面积,下方五分之一看似一座金色的山。一个大楷“I”字隐藏在左边的斜线之中,这个“I”字是以反方向的黑白斜线组成,“I”字上下的横划较粗。会员卡下方的山体中央,分两行凸印1-2-3-4-5和“GRAPHIC COMMUNICATION”的字样。
邀请卡是一张横向对折纸卡,大小有如成人手掌。翻开后,上页是银色反光纸面,贴近下方边沿印有反白字N-V-I-T-A-T-I-O-N,即是邀请的英文“invitation”缺了一个“i”字。下页是黑底色,近左上方边沿印有半个红色大楷“I”字,是“I”字的下半部分,字体带白边。如果翻开这张卡成九十度角,上页的反光银色纸面犹如一面镜子,反映出下页的“I”字上半部分,上页和下页一起看就出现一个完整的“I”字,加上上页的反白字,就组成“INVITATION”字样。
火柴盒是一个长方形纸制小盒,图案以黑白为主色,正面有一列列距离相等的黑色斜线密铺平面,正中间隐藏了一个大楷“i”字,是以相同方向的黑白斜线组成,融入同样是黑白斜线的背景当中。这个“i”字很立体,如在背景中凸出来,或者是凹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