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收听

南展厅 

比田井南谷 《作品》

1964
日本墨纸本作品呈现四段粗大的笔触。作品上半部分的左半圆形曲线,罩住中间蛇形笔触的顶部。画面底部的马蹄形曲线,则位于倒马蹄形笔触之上。

M+,香港,© Yoshinobu Hidai 及 Kazuko Takahashi,图片:KEI OKANO

旁述:

当你在博物馆,看到眼前这幅巨大的作品时,你有没有想过它是怎样被博物馆收藏的呢?

比田井南谷是一位受过传统书法训练的日本艺术家,他打破书法的局限,将书法推向抽象。他时常在观众面前即席挥毫。正如这幅作品,在众目睽睽之下,用拖把般大的毛笔,游走于地上的画纸,写出的笔划摆脱与既有文字的关系,变成崭新的抽象书法。

M+ 水墨策展人马唯中,几年前曾拜访艺术家亲人的住处,发现了这件作品。

马唯中:

那里是一间很简单的日式房屋。我们搭火车从东京出发到横滨,经过一些游客区之后来到一条后巷。我记得那天天气很冷,很晴朗。我们被带到车库,因为作品都是收藏在那里。艺术家的家属抽出一叠折叠起来的纸,因为是折起来的,当时我还想,“也不是很大嘛”,谁知展开后巨大无比,而且图案非常有趣。我就记得,当时车库里没有暖气也非常冷。在作品的背面,看到灰尘和沙子的印子,所以就推想这件作品的确是在车库里很久了。

旁述:
马唯中的旅程大有收获,这件本来收藏在横滨一个车库里的杰作,而现在放在这里供大家欣赏。当M+藏品修复师检查这件作品的时候,还发现了另一个秘密⋯⋯

马唯中:

在这件如此之大的作品背面,他们发现了铅笔写的日文字,句尾还有作品的缩图,还有艺术家的汉字署名“南谷”。我们都很好奇他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我们请教了一位策展人同事Ikko,她的回复是:“哇,这段文字很可爱! 它是说‘你应该考虑如何让作品挂在墙上没有皱痕──南谷’ ”。

其实,比田井南谷也在告诉我们,作品的那一面该向上。我觉得艺术家留给我们后人的讯息,就是要我们为作品负上全部的责任。而你们这一刻看到的作品,的确是毫无皱痕,而且挂起来的方向也绝对是对的。

旁述:

这件作品的名称是《作品》,是比田井南谷于1964年以日本墨创作的巨型水墨纸本作品。作品为直幅,尺寸高约460厘米,长350厘米,即比一层楼还要高,大约四道门并排那么宽。

一张微黄的纸上,有运笔书写的四道粗黑的曲线。第一及第二道曲线沿着中轴线左右弯曲,占纸张上方约四分之三的空间;第三及第四道曲线一上一下,占纸张下方约四分之一的空间。每道线条的粗度有如成人摊开两只手掌左右并排那么粗。

第一道曲线呈英文大楷“S”字,在纸张上方中轴线的右边下笔,先向左一弯,往下经过中轴线再斜落,然后向右一弯,再次越过中轴线,行笔到左边一顿,向上收笔。一顿的位置墨色较浓重,收笔处明显留下笔毫向上擦过的痕迹。

第二道曲线呈弧形,朝右下方向开口,罩住第一道曲线的顶部至左边,其下笔处在第一道曲线下笔位置的上方,靠近纸边。这一笔先向左横撇,再弯向下一拖、一顿、收笔。收笔处几乎接上第一道曲线的收笔位置。

第三道曲线呈弧形,向上开口,内弧位置就像在横抱第一道曲线的下半部分。左右两侧的下笔及收笔处微弯向外。

第四道曲线的形态和第三道曲线相似,但朝相反方向,向下开口,内弧位置较扁平,紧贴第三道曲线下方,两条线恍如背对背,但左右两侧的下笔及收笔处微弯向内。

四道曲线整体墨色浓厚,全部的笔触边线都不平滑,明显留下毛笔在纸上运笔拖拉的痕迹,带有动感。四道曲线看来像一个正在生火的大鼎:第一、第二道曲线构成鼎中的火焰,而第三、第四道曲线则为鼎的主体和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