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收听

南展厅 

吕寿琨 《禅》

1970
紙本水墨作品,在白、灰、淺藍色的背景中,黑、灰、紅色的筆觸形成垂直的圖形,看似有一道光從頂部透射而出。

M+,香港,© Helen Ting,图片:M+,香港

旁述:

在香港甚至亚洲艺术史中,吕寿琨可以称得上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是香港新水墨运动的发起人,对中、西方的绘画理论深有研究,深入哲学思考 。因此,他发展出独树一格的水墨风格,其中以大型抽象的禅画最具代表性。

香港艺术家兼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副教授管伟邦认为这张创作于1970年的《禅》是吕寿琨禅画中较为独特的一幅。

管伟邦:

吕寿琨最典型的作品就是粗线条,黑色的墨落落大方地落在了画中的各个位置。除此之外,另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在白色画面中画有一个或数个的红点。在这幅作品里没有这些元素,他似乎是从最典型的禅画中重新拆解出了不同的风格。

整件作品采用了居中的构图,利用宣纸的特性去加强线条或者墨色的变化,并在画中用了大量的墨以表达不同的层次。吕寿琨在这张画中一个很窄的范围,画了一团很纯粹的黑色。不懂画的人会以为他没什么技巧,于是整幅画成黑色。但其实里面下了不少功夫才能呈现出不同墨的层次。

不只是墨,因为在墨的里面渗着微黄色,好像有红点在里头发光闪闪。这些都是以不同的元素去加强对墨的理解及认识。整件作品黑漆漆的,好像天地混沌初开,又好像有种黎明将至未至的感觉。

旁述:

除了可以从视觉内容的角度来看外,要再进一步去欣赏这张画,就要了解“禅”的意思。

管伟邦:

禅可以用两句话去理解,第一是“以心为中”,第二是“以无门为法门”。所谓“以心为中”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种唯心的说法,我们可以理解为:外面世界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内心如何感应世界。另外就是“无门为法门”,其实不是指无法,而是指这里没有现成的规则使其得到这个法,或者以佛教来讲的话,就是得到这个道。吕寿琨这个作品中并没有具象的东西,属于抽象的作品。我们看不到山水、树、石、天、海或湖,也看不到荷花。另外,就是“以无门为法门”,因为吕寿琨这个是对新的水墨画,或者是国画,或者是对中国画的一种处理。这种处理可以说是前无古人,所以会见到他强调自己去创造一种方法来表达自我。

旁述:

这件作品的名称是《禅》,是吕寿琨于1970年创作的水墨设色纸本作品,高284厘米,长122厘米,约有一层楼的高度,宽约一道门再多一点。这件直幅作品描画一团浓重混浊的黑云。

黑云在中央占据八成的空间,云团如同向左右两边延伸到画面之外。云团的墨色有浓有淡,隐约透出底下不同的颜色。例如,云团中间一片浓黑的混沌之中,可以见到分散的红点,仿佛云后有烈火燃烧。而云团两边比较松散,淡墨之间有一抹抹淡黄色和灰蓝色。

黑云的上方是混浊的灰灰蓝蓝,好像黑云松散的边缘飘散,遮蔽暗蓝色的天空。云团的左上方,有一束斜向的白光,宽约成人手掌;光线的边缘清晰,上面轻轻有淡墨覆盖,分不清到底是黑云里面蕴藏的亮光照射出来,还是一道明光直射进黑云里面,再隐隐折射出不同颜色的光线。

画作底部有一片留白,跟黑云底部黑压压的墨色形成鲜明对比。在云团的底部,最左边有两个朱红钤印,印有“吕”以及“寿琨之印”的字样;而这两个钤印正下方的留白位置,另有钤印,印有“自诚明”字样。云团底部中间偏左的位置有一个虎形印,而最右边就有一个收藏家的收藏印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