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收聽

希克展廳 

林天苗 《辮》

1998
裝置作品的大型布幕上,可見一個禿頭人物的黑白肖像。淡白色的棉線從布幕後面呈扇形散開,彷彿從那人的後腦冒出來。棉線交織成一條長長的辮子,變得愈來愈幼細,連接至遠方一個裝有螢幕的灰色盒子。

M+ 希克藏品(捐贈),香港,© Lin Tianmiao,圖片:M+,香港

林天苗:

大家好!我係藝術家林天苗,而家喺北京生活同創作。

旁述:

同林天苗傾計嗰陣,佢為我哋解釋《辮》呢件作品,就係而家喺M+展示响你哋面前嘅呢個裝置。綿線一直都係林天苗好多作品入面嘅重要元素,就好似面前呢張自拍肖像背後拖住嗰啲細線咁,我哋問佢背後嘅原因。

林天苗:

喺1960、70年代,中國大陸嘅生活物資係非常少,幾乎所有嘅衫、被、甚至鞋都需要由家庭主婦自己攪掂。喺我仲好細個嘅時候必定要幫媽媽整理呢啲棉線同毛線,幫輕下佢嘅家務重擔。所以我對無漂染過嘅棉線同毛線材料特別感到親切,於是,選擇用棉線成為好自然嘅事,一啲陌生感都冇。隨住咁多年喺作品裏面深入研究「棉線」,慢慢發現佢嘅可能性係無窮無盡。

旁述:

作品嘅另外一個元素,就係佢自己嘅巨型肖像。呢個係另一個林天苗作品中經常出現嘅主題。佢好耐之前已經對肖像產生興趣,包括佢細個嗰時周圍都見到嘅毛澤東肖像,以至到現代嘅人像攝影。呢啲作品通常會流露相中人嘅政治同社會理念,但係林天苗想將呢啲元素通通拎走。

林天苗:

由於我對「肖像」歷史嘅理解同反思,喺自己嘅藝術創作中就產生咗點樣使用、同埋呈現自己「肖像」嘅靈感同想法,所以覺得用自己身體係會更加準確。我將一切「性別」特徵嘅符號,好似頭髮、化妝、表情都模糊到難以辨認,試圖消除社會、文化、時代賦予個體嘅階級、職業、性別等特殊屬性,只保留全人類共有嘅「自然」本性。

旁述:

呢件作品嘅名稱係《辮》,係林天苗喺1998年創作嘅裝置作品,創作媒材包括印有數碼圖像嘅布、棉線,同埋無聲嘅單頻道彩色數碼錄像。整體約高400厘米,長260厘米,闊1500厘米。

作品中有一塊長方形、帶有數碼印刷圖像嘅布,由天花板垂直離地懸掛,布係淡白色嘅,大約有兩道門咁高、三道門並排咁闊。布上嘅圖像有少少矇,但仍然可以見到係藝術家林天苗正面嘅巨型黑白頭像,頭像佔滿成塊布,佢光頭圓面,令人難以辨別佢係男係女;佢雙眼直視前方,嘴唇緊閉,無明顯嘅表情。

近距離睇,頭像表面佈滿密密麻麻嘅米白色小繩結。小繩結連住一條條米白色幼棉線,穿到布嘅後方,呢啲線數以千計,好似人像後方留有一把白色長頭髮,長髮鬢成一條條小辮,垂落地面,一條條小辮又鬢成一條粗辮,粗辮首先雜亂咁纏繞堆疊,再彎彎曲曲向後延伸,距離頭像愈遠,條辮就愈幼,再變成一條幼棉繩,連到地上一個螢幕。螢幕播放一段無聲嘅數碼錄像,錄像用近鏡拍攝一對手拎住三條幼棉線,將左右兩邊嘅棉線交替扭向中間,同中間嘅棉線交疊,每一次交疊後兩條線對調位置,動作不斷重覆,將三條棉線織成幼繩。睇落就好似呢條辮由巨型頭像延伸好幾十米後,變成幼繩,再連接到螢幕嘅錄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