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收聽

西展廳別廳 

王克平 《鏈》

1979年
木雕採用圓滑的木塊塑造頭部和頸項,頸鍊上方雕了一隻手,正在抓着頸項。這件木雕恍如一支巨型拐杖的杖頭裝飾。

M+ 希克藏品,香港,© Wang Keping,圖片:M+,香港

旁述:

呢個木雕塑係王克平嘅作品。佢係著名嘅星星畫會創辦人之一,活躍於1970年代後期至1980年代初,係自學成才嘅前衞中國藝術家。呢個作品以強烈、大膽嘅拳頭作為象徵,直率咁表達咗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嗰一代畫家喺相對開放嘅氣氛之中自我表達嘅精神。

攝影師劉香成係1978年首批被派去北京,記錄當時社會變遷嘅八位美國記者之一。

劉香成:

中國喺1978年決定全面落實經濟改革,呢個係一個好偶然嘅時機,當時無論喺社會、文化、藝術等方面都放寬咗好多。所以當中嘅意義相當深遠,因為當時嗰種開放係席捲全國所有範疇。

旁述:

中國社會開放咗,好似星星畫會呢啲團體開始更公開咁向大眾展示何謂藝術自由。劉香成透過採訪,同畫會嘅成員熟咗,我哋問佢點回顧當時呢個風潮。

劉香成:

我覺得大家可以將呢個現象睇成係對當時中國整體狀況嘅反思,因為喺文學、詩歌、藝術、雕塑、繪畫、木刻同埋攝影嘅範疇,都開始變緊。我諗,星星畫會嘅重要性,係向社會宣告:「埋嚟聽吓我哋、望吓我哋啦,睇下我哋做緊啲咩、想做啲咩啦。」

而呢樣喺中華人民共和國係前所未有,因為當時佢哋應該從未見過外國記者。佢哋無諗過有人會對佢哋有興趣,尤其係佢哋嘅個人故事。所以,你可以理解到,星星畫會嘅人,同其他知識分子作家、小說作家等等,開始慢慢窺探到喺圍牆以外嘅世界。

旁述:

呢件作品嘅名稱係《鏈》,係王克平喺 1979年創作嘅木雕,高53厘米,闊37厘米,厚約13厘米。作品嘅高度約莫係成人臀部到頸部咁高,而最闊嘅位置就約有成人膊頭咁闊。

作品係較為抽象嘅人頭木雕。雕像嘅面部側向左邊,好似畀一隻手揜住嘴同下顎。佢嘅頭部向後昂,眼睛擘大,筆直嘅頸部上面纏住一圈環環相扣嘅鎖鏈。

雕像嘅形態好似我哋將左手手背向住自己,握緊拳頭,然後將右手嘅手指合埋,從左手手心嗰邊包住左手尾指下方嘅肌肉同手背。左手被包住嘅地方,就係雕像嘅嘴同下顎。而冇被包住嘅部分,即係左手手背上方嘅手指關節位置,尾指關節就係雕像嘅鼻,食指同中指之間係雕像呈橄欖形狀嘅眼睛。而左手手腕嘅位置,就係雕像刻有鎖鏈嘅頸。

成個木雕係偏深啡色,表面平滑,帶有光澤,有住好似山巒起伏咁嘅木紋。雕像嘅眼睛係以深深嘅刻痕勾勒輪廓。而眼睛下方嘅手,同樣係以刻痕呈現手掌同指甲嘅線條。至於戴喺頸部嘅鎖鏈就微微凸起,好似浮雕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