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聽

M+,香港,由Red Dog Studios的Tim Wehrli捐助博物館購藏,2012年,© Tsang Tsou-choi / King of Kowloon,圖片:M+,香港
陶傑:
我係陶傑,喺香港出生,我喺香港做咗幾十年傳媒嘅人。
我記得我六、七歲時我住喺港島,我哋啲人好少去九龍。有一次我爸爸因為去九龍搵一間日本書店,佢第一次帶我坐船去九龍,行行下都唔記得行咗去邊度,我突然發現天橋同牆上有啲黑白分明同埋寫得非常粗豪嘅字體。因為當時以我嘅程度只識睇「九龍皇帝」同「國皇」。見到一個光頭嘅、肥肥矮矮嘅阿伯,喺字體下邊有個檔攤咁樣喺度寫,咁我問我父親:「呢個係邊個?」佢話:「哦,乞衣嚟㗎啫。」我再問:「咁點解佢寫自己係九龍皇帝?」佢答:「呢啲都係精神病嚟。」
旁述:
呢個係陶傑第一次見到曾灶財嘅情況,後來佢成為街知巷聞嘅「九龍皇帝」。喺你面前嘅呢兩道門寫滿咗佢果種獨有嘅書法。
初時大部分人都係咁覺得曾灶財嘅行為係精神病:佢自稱「九龍皇帝」,聲稱九龍原本係屬於佢嘅家族,從[19]50年代開始喺九龍各處稟狀,以塗鴉宣示主權,指出1860年嘅北京條約將九龍半島租借比英國係掠奪佢嘅土地。
陶傑:
佢想像自己係「九龍皇帝」,想像自己擁有九龍某一忽嘅土地,後來佢將自己嘅族譜,父親、阿爺都寫埋出嚟,收尾我哋先可以喺佢嘅字體裏面領略到呢位老人家曾灶財,原來對香港呢片土地同埋對於中國嘅情感係有一股非常強烈嘅執著,佢認為九龍唔應該割比英女皇,應該係佢嘅。呢種書法裏面隱然有一種深層歷史同埋政治,令人深刻咁去反省香港到底係邊個嘅土地。咁樣令人醒悟,如果 1997年條約屆滿嘅時候,起碼九龍同埋新界又何去何從呢?所以佢嘅字體一睇就顧慮到、連結到香港九七大限。
旁述:
陶傑認為除咗曾灶財塗鴉書法背後嘅政治歷史外,佢已經成為香港城市景觀重要嘅特點。
陶傑:
佢嘅字體裏有某種純真,有某種拙趣,拙就係拙劣嘅拙,趣就係情趣。就發現呢位老人家有一顆赤子之心,令人參悟到香港最令人珍貴嘅就係自由,就係純真,而且如果你有自由同純真都可以體現曾灶財果種善良。雖然有人話佢咁樣係毀壞公物,強迫市容印上佢嘅字,呢個有爭議,但慢慢又發現原來唔係喎,佢嘅字同城市風景喺三十年時間裏面融為一體。
旁述:
呢件作品嘅名稱係《門》,係有「九龍皇帝」之稱嘅曾灶財喺2003年創作、寫喺兩道門上嘅書法作品。每道門高211.5厘米,長167.5厘米,厚11.8厘米,整體尺寸都比一般門大。
一對闊身啡色木門上,寫滿用毛筆同墨水書寫嘅文字。木門左右款式一樣,近木門頂部三分之一位置各有一個橫向嘅開口,佢又窄又長。呢對門中央左右各有一個古式大門銅環,門上嘅銅帽有氧化嘅綠色鏽跡。門上嘅文字睇落似黑色又似深啡色,大致係由上而下直排書寫,有啲字特別大,橫跨咗幾排。全部字係密密麻麻、連續不斷咁寫喺木門上,字體有大有細,有瘦長、有扁闊。呢啲文字列出曾灶財家族成員嘅名字同住址,當中有啲字欠筆劃,有啲字係自創嘅字,文字之中夾雜阿拉伯數字,部分字句意思唔完整。
右邊門由右至左寫上「曾里魚門炮台山主龍城、秀茂平大山主中、十五世十六世曾飛鳳洪粵皇將澳軍富山邨、十7世曾汝明同治皇元年、十8世曾元璋光緒皇元年、十九世曾盆金皇后冼金全山、九國國王曾榮華曾富國曾富堂曾麗蓮、新中國王文福彩曾麗嬋、中英國王曾灶財曾麗蘭」。以上書法文字中,曾灶財將光緒嘅「緒」字嘅繑絲邊寫成「光」字邊。
左邊門由右至左寫上「世祖曾子義公曾秀茂平中山、世祖曾子其公九花墟兩龍國皇、世祖曾子昌公曾蓮塘邨、世祖曾文孫公曾龍口橋主人、世祖曾軍田馬山城新街江邨火車橋、世祖曾潮風廣禎周皇、平頂龍美女夫人富山邨首相龍城、世祖曾曾富山邨曾彩虹邨橋福德公母宋皇台首相九龍城祠堂、世祖曾廣韓公曾長州島元朗」。
全篇文字佈局,不拘一格,無標點符號,亦無明顯分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