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聽
圖片:© GrandPalaisRmn (musée national Picasso-Paris) / Mathieu Rabeau
馮樂山:
你望吓呢啲耐人尋味嘅物件:一個山羊嘅頭骨、一個樽同一支蠟燭。兩樣日常用品,竟然同有啲陰森、令人毛管戙嘅頭骨擺埋一齊。更令人好奇嘅係,畢加索為咗呢個主題做咗兩個版本,一個係畫作,一個係雕塑,兩樣都可以喺呢度睇到。究竟呢個畫面有咩迷人之處,一再吸引畢加索呢?
畢加索喺1951年開始創作呢個雕塑,然後先喺1952年完成畫作,再喺1953年完成雕塑。點解佢嘅創作過程會係咁跳嚟跳去?畢加索曾經講過:「雕塑係畫家對繪畫最好嘅註解。」就好似變魔術咁,畢加索成功將佢對形狀同視點嘅諗法,從平面畫作帶入現實世界。
我哋先睇吓幅畫。留意下左邊嘅圓身花樽,喺上面嗰啲尖角線條襯托下特別顯眼。當你向下望,嗰個花樽就好似用石頭雕刻出嚟咁立體。
而家我哋望向雕塑。即使佢係實體物件,但個花樽比起畫面裏面嘅扁平得多。你可以想像畢加索有幾咁滿足,佢用呢兩件作品改變我哋對現實嘅感知,喺畫裏面構造出豐滿嘅形體,而佢嘅雕塑反而將真實物件壓扁。佢嘅招數仲唔止咁。睇吓雕塑入面嗰對羊角,佢哋其實仲係單車嘅手柄嚟架!
旁述:
呢兩件作品嘅名稱都係《山羊頭顱、瓶子和蠟燭》,係巴勃羅.畢加索喺1951至1953年間創作嘅油畫同雕塑。油畫高89厘米,長116厘米。雕塑嘅物料係上色青銅,高79厘米,長93厘米,深54厘米。
油畫同雕塑都以深沉嘅灰色為主調,都有山羊頭顱骨、樽同燭光三個元素。喺呢兩件作品中,呢三個元素排列嘅位置相同,最右邊係山羊頭骨,最左邊係長頸樽,樽口有一枝發出光芒嘅蠟燭。睇起上嚟,就好似畢加索係照住油畫中平面嘅物件,塑造成立體雕塑,又或者照住雕塑嘅立體物件,畫成平面畫作咁。
呢幅喺1952年創作嘅油畫,畫中嘅山羊頭顱骨,闊度同高度佔畫面約三分之二空間,個樽連埋蠋光,就同頭骨差唔多高。個山羊頭骨面向住左邊嘅樽,頭骨線條利落,加上表面白色同深灰色嘅顏色對比強烈,令頭骨嘅輪廓顯得好突出。頭骨頂有曲折嘅角,向右上下彎曲。一對眼窿喺頭骨中間上下並排。眼窿下係顎骨,有四隻牙齒喺下顎前端。畫中嘅樽似喺一個長方體,雕鑿出個樽嘅長頸同樽身飽滿嘅輪廓,樽頸口似有一截小柱向上伸出,柱頂一條條短小嘅光線散射出嚟,長三角形嘅光束,由左上角嘅小柱頂照向羊頭骨嘅額頭位置。
而呢件喺1951至1953年期間創作嘅雕塑,佢有長方形嘅底座,右邊嘅山羊頭骨闊度佔底座約三分之一嘅空間,高度約係左邊個樽嘅一半高。長形嘅骨頭表面粗糙,嘴朝向左下方,見到眼睛係圓珠狀,一對羊角向上彎,形狀就似單車手把。左邊嘅長頸樽,係由兩塊棟起嘅扁平青銅片相交組成。從正面睇,樽身右邊嘅膊頭位呈弧形,左邊嘅膊頭位就起角,而樽頸左邊有一個起角嘅圈。喺樽口,有一粒球狀物件,佢嘅表面圍住廿幾條幼細嘅青銅枝條,枝條有長有短,向外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