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聽
圖片: Album/Scala, Florence
馮樂山:
喺黑色背景襯托下,呢隻馬神情綳緊,吸引我哋嘅注視。佢似乎喺度對住天空大聲嘶叫,條脷好似一把短劍咁伸出嚟。
馬係畢加索反覆描繪嘅主題,喺度,你可以見到佢再次用呢個主題,去回應戰爭造成嘅破壞。1937年,納粹德軍喺佛朗哥政權嘅支持下,轟炸西班牙嘅城鎮格爾尼卡,令到幾百個平民受傷甚至死亡。呢次襲擊嘅新聞好快就傳遍成個歐洲,而畢加索知道呢個消息之後非常傷心。為咗回應呢件事,佢開始創作一幅巨型畫作,《格爾尼卡》就係咁樣誕生。喺唔夠六個星期之內,畢加索畫咗接近五十幅預備草圖,入面至少有十二幅係試畫馬嘅習作。呢幅就係其中一幅,展示咗畢加索嘅創作同試驗過程。
今日,《格爾尼卡》係畢加索嘅知名畫作之一,見證咗戰爭嘅恐怖,更加成為反抗法西斯主義嘅象徵。
如果想了解更多關於《格爾尼卡》嘅故事,歡迎觀看喺你身後面嘅影片。
旁述:
呢件作品嘅名稱係《為〈格爾尼卡〉而作的馬頭草圖》,係巴勃羅・畢加索喺1937年創作嘅油畫,高65厘米,長92厘米。
作品以黑白灰為主調,背景全黑。畫嘅左邊到中間位置,以灰白色描繪咗一個馬頭,同黑色嘅背景形成強烈對比。馬嘅五官以流暢嘅弧線勾勒,佢仰頭望天,擘大嘴,伸長條脷,瞪大雙眼,佢嘅口、鼻同牙齒好似畀人向外拉扯,因而變形扭曲。
呢隻馬岳高頭,擺出三七面對住我哋,瞪大一對圓圓嘅小眼睛,帶方角嘅額頭上豎起一對尖耳,面頰鼓脹飽滿。佢朝向天嘅鼻比額頭仲要闊,漆黑嘅鼻窿撐到眼睛嘅四倍咁大。鼻嘅下方係擘到好大嘅嘴,佔成個馬頭嘅一半咁大,大口裏面露出上顎同埋呈錐形嘅尖脷。佢嘅上顎有四隻白色嘅牙,每隻都有半個鼻窿咁大,全部向外哨,睇落好似生喺鼻嘅右邊咁;而佢嘅下顎位置有另外三隻白色嘅牙。佢嘅下巴同鼻上面,就以白色筆觸描繪細密嘅毛髮。
馬嘅面頰同頸部有深灰色嘅陰影,睇起上嚟,呢隻馬好似迎着上方嘅光源、向天竭力嘶吼咁。
畫嘅左上角隱約見到畫家嘅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