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收聽

西展廳 

巴勃羅・畢加索 朝鮮大屠殺

1951年

圖片:© GrandPalaisRmn (musée national Picasso-Paris) / Mathieu Rabeau

伍曉銓:

一班面無表情嘅士兵用槍指住四個女人同四個小朋友。被指住嘅人神情驚恐,赤裸無助咁企喺荒涼嘅土地上,更顯出佢哋嘅恐懼同埋脆弱。

呢幅《朝鮮大屠殺》係對1950至1953年韓戰嘅回應。韓戰係冷戰期間一場關鍵嘅衝突。美國支持南韓,而蘇聯同奉行共產主義嘅中國就支持北韓。早喺1944年,畢加索因為祖國西班牙嘅法西斯勢力崛起,就加入咗法國共產黨。而呢幅畫就係佢對地球另一邊戰爭暴力嘅抗議。

畢加索嘅作品好少以時事為題。為咗處理呢個主題,佢借鑑咗幾幅歐洲經典名作,包括哥雅嘅《1808年5月3日的槍決》同馬奈嘅《槍決皇帝馬克西米連》。兩幅畫都有壓迫者同受害者,構圖相似。呢幅畫亦係畢加索少數直接指向亞洲嘅傳世作品之一。事實上,畢加索從未去過歐洲以外嘅地方。為咗創作呢幅畫,佢好可能參考咗當時報紙上相關戰爭報道嘅相片。

喺嗰段時間,報紙開始用彩色印刷。畢加索好想傳達佢嘅反戰信息,所以畫中人物係黑白色,而背景係彩色。佢希望呢件作品可以係一幅畫,又可以當成印刷品。至今,呢幅畫仍然係對戰禍塗炭生靈嘅深切見證。

旁述:

呢件作品嘅名稱係《朝鮮大屠殺》,係巴勃羅.畢加索喺1951年創作嘅油畫,高110厘米,長約210厘米,約係一道橫放嘅門咁大。

作品描繪喺一片黃綠色交織嘅野外,左右各有一組灰色色調嘅裸體人物。左邊一組係四個女人、三個小孩同一個嬰兒,佢哋面容扭曲,睇落好似好哀傷或者驚恐。而右邊一組係六、七個士兵,佢哋戴住頭盔,以長槍或者利劍指向左邊嗰一群女人同孩童。所有人物嘅高度都差不多同畫面一樣高。人物背後,係遠山同平原。

畫面左邊,四個全裸嘅女人挨埋一齊,膊頭貼膊頭,當中有兩位大住個肚,似係孕婦。最左邊嘅一位個肚好大,佢一隻手抓額頭,揦埋口面,抬頭望天,另一隻手護住一個趌高腳、伏喺自己身旁嘅小孩。呢個女人隔籬有另一位婦人,佢雙手環抱住嬰兒,側住頭,面貼住嬰兒,佢面容扭曲,似乎帶有淚痕。佢右邊有另一個大肚婦人,佢眯埋雙眼,垂低攤開嘅雙手、掌心向外,其中一隻手拖住隔籬嘅少女。少女比其他人矮半個頭,佢圓圓嘅面上木無表情,用一隻手遮住裸露嘅胸口。少女嘅右邊有一個小孩,向住少女張開雙臂,頭擰向後方望,似想逃走跑向少女咁。呢個小孩嘅腳邊有另一個小孩,佢踎喺地,似係玩緊地下嘅碎石。

畫面右邊,有六、七個裸體士兵戴住唔同款式嘅頭盔同面罩,佢哋嘅肢體動作硬朗,睇起嚟就好似毫無感情嘅機械人咁。呢啲士兵舉起長槍或者利劍,指向左邊嘅一群婦女同小孩。喺最前嘅士兵擘大雙腳,似邁開闊步前進。士兵嘅身體顯出厚實嘅肌肉線條,同左邊婦女纖柔嘅身姿形成強烈對比。

喺女人同小孩嘅後方遠處,係一片碧綠色夾雜枯黃色嘅山嶺,山上似有破敗嘅建築物。而畫嘅中央,山腳嘅平地上有幾抹深啡色同土黃色,似係荒地上嘅廢城,又或者正在燃燒嘅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