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聽
M+,香港,© 小野洋子,圖片:M+,香港
旁述:
呢件係日本藝術家小野洋子嘅作品,背後有好多故事,包括佢對繪畫嘅徹底反思,以及佢同約翰・連儂嘅邂逅。
小野洋子喺1950、60年代開始創作,佢係戰後其中一個會反思繪畫呢個媒介嘅藝術家。佢無向觀眾展示一件完成嘅作品,反而會提供想法、物料同指令,俾觀眾參與完成作品。
喺我哋面前嘅作品叫 《讓釘子錘進的畫作》,係小野洋子稱之為「指令繪畫」嘅早期創作,喺1960年代多次展出。佢將一塊白色木板釘喺畫廊牆上面,用鏈將錘仔吊住,旁邊張凳上面放一罐釘。呢堆原材料隔離附有文字,指示參觀者點樣參與呈現呢個作品
女聲朗讀(小野洋子):
「每天早上將釘子錘進一面鏡子、一塊畫布、一塊玻璃、木或金屬⋯⋯這幅畫最後表面都佈滿釘子。」
旁述:
M+收藏嘅版本嚟自1980年代,當時小野洋子正重新審視佢早期嘅作品。佢用銅鑄,將隨意、臨時性嘅原作,轉化為沉重而永久嘅物件。重點係,過程中嘅每一個環節:由最初嘅手寫指令,現場參與式嘅表演、到最後將作品鑄銅,都係作品嘅基本元素。
喺呢啲原創作品之中,其中一件日後對藝術家有重大影響。1966年,喺倫敦畫廊一個預展,有一位男士問小野洋子:佢可唔可將一口釘鑿喺畫上面。小野洋子想令作品喺開幕前保持完整所以拒絕咗,但最後心軟同意。佢要求五個先令作為代價。但個男人身上無現金,佢話:「既然係咁,我俾一個想像嘅五先令你,然後鑿一口想像嘅釘上去啦。」小野洋子好驚喜,之後佢表示 :「我遇到一個同我一樣識得玩呢個遊戲嘅男人。」
呢個男人就係約翰・連儂,世界知名嘅唱作人,三年後佢哋仲結為夫婦。
旁述:
呢件作品嘅名稱係《讓釘子錘進的畫作》,由小野洋子創作,最初係一段文字,源自小野洋子1961年嘅《繪畫指令》系列,之後佢喺1966年將系列中嘅一段文字化為參與式裝置,再喺1988年參照嗰件裝置鑄成呢個青銅版本。青銅板高29.5厘米,長22.8厘米,厚9.5厘米。
作品係一件雕塑,喺一塊水泥灰色嘅青銅板上,釘有好多口釘同好多個釘孔。銅板連住一條金屬鍊,條鍊嘅另一邊連住一把錘仔,錘仔放置方式視乎策展設計而定,佢可以斜放喺銅板上釘與釘之間,或者銅板隔離嘅牆身會有個掛鉤,錘仔就可以垂直晾喺個鉤上面展示。
銅板上,有60至70口深啡色嘅釘,同30至40個釘孔,佢哋不規則咁分布喺板上。啲釘釘入銅板嘅深度不一,露出板面嘅部分有高有低;釘入嘅角度亦唔一致,大部分都打斜釘入,釘頭或者會彎曲。銅板下方中央裝有金屬鍊,條鍊另一邊連住一把銅製錘仔手柄嘅末端。錘仔呈深沉嘅黃銅色,錘頭其中一邊方方正正,另一邊扁身呈錐形。錘仔手柄上打橫刻有作品名Painting to Hammer a Nail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