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收聽

西展廳 

巴勃羅・畢加索 聖心教堂

1909至1910年

圖片:© GrandPalaisRmn (musée national Picasso-Paris) / Mathieu Rabeau

馮樂山:

請停低欣賞吓呢幅未完成嘅畫。你會開始見到教堂嘅輪廓逐漸浮現。呢座,係巴黎蒙馬特山上嘅地標,聖心教堂。二十世紀初,蒙馬特係藝術家嘅熱門聚居地,畢加索就喺嗰時候搬去呢度。

畢加索幾乎每日都會見到呢座當時仲興建緊嘅教堂。佢開始諗點樣喺平面畫布上去呈現呢座教堂嘅所有角度。你可以睇到佢用咗幾何形狀同線條,去描繪建築物同周邊環境。留意吓圓頂、尖塔同附近嘅房屋,佢哋都以碎片形式呈現,而唔係完整嘅畫面。試想像喺教堂周圍行走,用唔同嘅角度去睇佢,呢個就係畢加索想我哋睇到呢幅畫嘅時候獲得嘅體驗。呢幅係佢早期探索立體主義嘅作品,呢種藝術風格由佢同喬治.布拉克一齊開創,將物件解構成幾何形狀同多重視點。

畢加索並未完成呢幅作品,但係佢一直珍藏呢幅畫作,直至離世。

如果想了解更多關於畢加索嘅創作突破,可以去你身後面嗰間房,睇吓入面介紹佢早期立體主義作品《亞維農的少女》嘅影片。

旁述:


呢件作品嘅名稱係《聖心教堂》,係巴勃羅.畢加索喺1909至1910年間創作嘅油畫,高約93厘米,長65厘米。


作品似係草稿,或者未完成嘅畫作,只用短促嘅線條、簡略地勾勒出巴黎蒙馬特聖心教堂同周遭嘅景物。線條斷斷續續,構成一個個大小不一、唔完整嘅幾何形狀,有如交錯嘅碎片,展現山上嘅聖心教堂到山下嘅城市風光。


畫面渲染咗一片淡淡嘅奶茶色,而主體建築就帶有淡淡嘅灰白色。主體建築位於畫作中央偏上,描繪聖心教堂嘅拱形門廊同石柱,而教堂嘅圓頂就喺門廊之上若隱若現。而喺門廊之間,就透現一個細小嘅圓頂建築。畫中有一條條灰黑色線,組成好多個唔同大細嘅幾何形狀,呈現位於高處嘅教堂到低處城區嘅面貌。景色好似光影嘅碎片咁,由教堂,往下一層疊住一層咁擴散呈現。


仔細睇,城中有高高低低嘅建築物,有斜頂、尖頂同平頂,似係房屋、圍牆、拱門等。喺畫面中軸位置嘅景物描繪得較為仔細,清晰見到建築物錯落有致咁重疊,並塗上白色同灰白色,增添明暗對比,凸顯立體感同層次感;而喺畫面嘅其餘部分,則係一啲較淺色同疏落嘅線條,展現出遠離教堂嘅景物較為模糊嘅空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