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收聽

南展廳 

夏洛特·波澤嫩斯克 《D系列方管》

1967/2014
裝置作品由四件鋼製組件構建而成,恍如依附在牆壁和天花板的長方形通風管道。其中一端依附在牆上,看似從牆壁穿出來,組件首先構成陡斜的倒「V」字形,然後沿着牆壁橫向伸延,最後依附在天花板上。

M+,香港,© Estate of Charlotte Posenenske,圖片:M+,香港

旁述:

幾年前,M+邀請景觀建築師黄志恆重新組裝夏洛特・波澤嫩斯克嘅模組式雕塑。波澤嫩斯克一直想像佢嘅作品可以因應展覽空間或者建築脈胳,組裝成唔同組合嘅形狀。我哋請黄志恆回顧一下,2019年喺M+展亭組裝作品部件嘅經歷。

黃志恆:

對我嚟講,佢嘅作品之中最吸引我,亦都係最重要嘅部分,就係模組嘅設計。但同時,佢又俾其他藝術家或者觀眾去自由演繹呢啲模組,令人人都可以對作品有自己嘅演繹。想像一下,同樣嘅元素、同樣嘅組件同材料,以前都被藝術家掂過,然後我又掂佢,跟住我改變佢,甚至係改造佢。呢個係我同藝術家之間一種非常特殊嘅聯繫。

旁述:

面對咁多模組同可能性,黃志恆開始嘅時候冇將佢哋視為一個連貫嘅實體,而係將佢哋當做獨立組件嚟看待。

黃志恆:

當我們思考模組嘅設計嗰陣,通常會將模組視為整體嘅一部分。所以,我們將模組放埋一齊,形成一個實體或一個作品。但係,我開始思考,我哋可唔可以將一個模組睇成一個獨立嘅個體呢?有佢自己嘅身份呢?我越來越覺得,我哋成日將模組睇成係整體嘅一部分,但事實上,每個模組,只要放喺唔同嘅情況之下,用唔同嘅方式將佢哋連埋一齊,就可以變成另外一樣嘢。

旁述:

喺2019年,黃志恆將呢啲獨立模組喺場地裝置好之後,望住佢行咗個圈,發現更多獨特之處。

黃志恆:

我記得當時有一件作品喺地上面。第一次我可以望穿佢,仲可以睇到光線穿過物料之後嘅改變,雖然光由窗口射入嚟,但係有一點點光由雕塑裏面發出嚟,我仲可以聽到環境聲。呢啲都係我整緊模型嘅時候冇辦法體驗到嘅,你一定要親眼見到實物。

旁述:

依家喺M+ 展出嘅呢個組合,同黃志恆嘅版本截然不同。不過,你依然可以用同樣方法探索呢個作品:花啲時間喺呢個空間走動,觀察下獨立模組同空間嘅互動,賦予波澤嫩斯克嘅作品全新意義。

旁述:

呢件作品嘅名稱係《D系列方管》,係夏洛特・波澤嫩斯克喺1967年創作嘅裝置作品。M+收藏咗2014年再製作嘅版本,當中包含十六個組件,總共有六個款式,物料包括熱浸鍍鋅鋼同螺絲。組件展示數目同空間尺寸視乎組裝方式而定。

組件係根據同一套標準製成嘅零件,有唔同嘅款式,可以因應策展需要同展出場地空間特性,靈活調整同構建成唔同形狀。組裝後,作品就好似一條銀色嘅長方形通風管道,可以獨立放置喺地下,可以依附喺牆身同天花板,又或者可以懸掛喺半空。 例如,可以將管道砌成一個成人咁高嘅英文U字,座地展示;亦可以靠牆,組裝成煙囪嘅形狀;又或者將兩截管道分別裝設喺一幅牆嘅前後兩面,令管道睇起嚟好似穿牆過壁,喺一邊牆入,另一邊牆出,造成視覺上嘅錯覺。

六款組件各自都係一條空心嘅立體方形管道,長短不一,兩邊嘅開口呈正方形或者長方形,而開口嘅切面有啲係垂直有啲係斜切。

組件款式包括:第一款「長方管」係一個兩邊開口都係長方形嘅長管;第二款「正方管」都係長管,但兩邊開口係正方形;第三款「立方管」,兩邊開口同樣係正方形,但係管道比較短,睇落似一個立方體;第四款「過渡組件」係梯形短管,一邊開口係正方形,可以接上同樣係正方形開口嘅管,另一邊開口係長方形,佢嘅大細啱啱好係正方形開口嘅一半,可以接上其他長方形開口嘅管;第五款「角件」係呈三角形嘅短管,佢嘅兩邊開口都係斜切,當佢接上其他組件,管道方向就可以轉45度;最後一款「T形組件」,分別喺3點、6點同9點鐘方向有一個正方形開口,當佢接上其他組件,管道方向就可以分岔成兩條分支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