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聽
M+,香港,© The I Club,攝影:梁譽聰;M+,香港
蕭永豐:
我哋引入好多娛樂表演,好似樂隊 Kool and the Gang、湯・鍾士,請過《花花公子》玩伴女郎同默劇大師馬塞爾・馬索上嚟,不停轉換表演者演出。會所仲喺度嗰陣,真係好好玩。
旁述:
佢係I Club 會所創辦人蕭永豐,又係發展商兼藝術收藏家。I Club係一間曾經短暫出現過嘅私人會所,喺1980年代初開創咗都會嘅生活時尚。蕭永豐同紐約設計師 Joe D’Urso緊密合作,設計會所嘅內部,又同藝術顧問Jeffrey Deitch 建立會所嘅藝術藏品,而喺香港嘅平面設計師石漢瑞就負責為會所創作獨一無二嘅視覺形象。
蕭永豐:
同佢哋一齊做嘢真係好精彩嘅經驗。我哋分工合作、互相分享,我要尊重佢哋嘅投入,因為佢哋係出名製造靚嘅嘢出嚟。Jeffrey揀選藝術品好有眼光,所以我唔會同呢啲專家爭論!我唔會好似而家嗰啲老闆或發展商咁過份操控啲設計師,同埋我諗佢哋都鐘意同我一齊做嘢!呢個係一個好好嘅合作計劃。
旁述:
蕭永豐話俾我哋聽「I Club」呢個名點嚟。佢同石漢瑞合作,「I」呢個字母成為會所各方面嘅同義詞:簡約嘅「Interior」內部裝修、代表會所推崇嘅「International」國際時尚品味、仲有唔同字母「I」嘅設計代表會員嘅個性「Individuality」。呢個大膽而涵意豐富嘅標誌就成為獨一無二、領先於市場嘅賣點。
蕭永豐:
當年我哋嘅廣告係引人入勝嘅。我哋準備咗一系列唔同字型設計嘅「I」字,然後每個禮拜喺《南華早報》全版廣告出一個好靚嘅「I」字,上面簡單咁寫住「an international lifestyle coming summer」,即係「國際時尚 盡在今夏」。於是大家都好好奇,咩嚟嘅呢?呢個係好聰明嘅方法去引人注意。
旁述:
可惜,會所成為香港經濟衰退嘅受害者。但係蕭永豐仍然好懷緬當年大膽採用咗創新嘅藝術同設計,即係我哋眼前呢啲展品。
蕭永豐:
我希望大家見到呢啲設計會話:「嘩,香港曾經有人咁癲做過啲咁令人振奮嘅嘢,都幾好喎!」應該有更多人鍾意有創意嘅嘢,我希望有更多人受到啟發去勇於嘗試。唔單止喺財務上、經濟上成功先重要。擁有夢想,令一個好正嘅諗法成真,係絕對值得嘅。
旁述:
呢組藏品係一系列有關八十年代中環The I Club私人會所嘅印刷品,由擁有奧地利猶太血統嘅香港平面設計師石漢瑞設計,佢利用英文字母「i」字嘅唔同寫法作為設計主體,為會所設計各式各樣印刷品,包括小冊子、會員卡、邀請卡、火柴盒、餐牌等等。
小冊子打開後約為A3大小,其中一組對頁,左右兩版各有一組以實物同照片組合嘅擺拍圖像,左頁背景係粉紅色紙皮石,右頁背景係啡黃色紙皮石。實物同照片都係日常用品,有啲本身設計好似英文細楷「i」字,即上方係一個細點,可方可圓,下方呈長條狀;有啲物件就放置成「i」字,譬如將一把白色風筒嘅出風口指向鏡頭咁擺放,圓形嘅出風口好似「i」字上半部分嘅一點,下方嘅把手就好似「i」字嘅下半部分。
會員卡同一般提款卡大小一樣,係橫度長方形帶圓角嘅設計,以黑、白、金為主色,正面圖像係黑色同白色相間嘅斜線,一隻色跟住另一隻色排列,大約佔圖像上方五分之四嘅面積,下方五分之一就似一座金色嘅山。一個大楷「I」字隱藏喺左邊嘅斜線之中,呢個「I」字係以一排排反方向嘅黑白斜線組成,「I」字上下橫劃較粗。會員卡下方嘅山體中央,分兩行凸印1-2-3-4-5同「GRAPHIC COMMUNICATION」嘅字樣。
邀請卡係一張橫度對摺紙卡,大小有如成人手掌。打開後,上頁係銀色反光紙面,貼近下方底邊印有反白字N-V-I-T-A-T-I-O-N,即係邀請嘅英文「invitation」欠咗一個「i」字。下頁係黑色底,近左上方貼邊印有半個紅色大楷「I」字,係「I」字嘅下半部分,字體帶白邊。如果打開呢張卡成九十度角,上頁嘅反光銀色面就好似一面鏡,反映出下頁嘅「I」字上半部分,上頁同下頁一齊睇就出現一個完整嘅「I」字,加上上頁嘅反白字,就組成「INVITATION」字樣。
火柴盒係一個長方形紙製小盒,圖案以黑白為主色,正面有一排排距離相等嘅黑白斜線密鋪平面,正中間隱藏咗一個大楷「I」字,以相同方向嘅黑白斜線組成,融入同樣係黑白斜線嘅背景當中。呢個「I」字睇起嚟好立體,好似係喺背景凸出嚟,或者凹入去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