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收聽

西展廳 

藤原西蒙 Who對Who對Who?(一場大屠殺的景象)

2024年

圖片: © Ludger Paffrath。圖片由 Esther Schipper提供

馮樂山:

你可能留意到,呢幅藤原西蒙嘅作品同呢間房另外一幅畢加索嘅畫十分相似。呢幅畫係為咗今次展覽而委約藤原創作,回應畢加索喺1951年完成嘅《朝鮮大屠殺》。喺畫入面,你會見到藤原虛構嘅卡通熊 Who the Bær。佢生活喺影像世界裏面,有無法滿足嘅慾望,想去吸收並且成為古今流行嘅圖像。

畢加索對Who the Bær嚟講一啲都唔陌生。佢多次參照呢位藝術家嘅作品。藤原想像隻熊會回應話:「當你提到藝術家,就會諗起畢加索。 」

仔細睇下藤原呢個大啲、生動啲嘅版本,你會發現其他參考咗畢加索作品嘅地方:一個哭泣嘅女人、一隻好似畢加索創作嘅和平鴿、同埋舉起緊《格爾尼卡》畫作嘅熊。藤原喺畢加索嘅經典作品裏面汲取元素,改編套用落現代。手提電話同無人機呢啲細節,唔單止暗示緊我哋身處嘅時代,亦都提醒緊我哋有份使用呢啲工具去生產同接收影像,塑造媒體嘅型態。

呢件作品評論緊圖像點傳播流通、被賦予意義同埋演變,佢邀請我哋重新反思我哋同媒體之間嘅關係。

旁述:

作品名稱《Who對Who對Who?(一場大屠殺的景象)》係藤原西蒙喺 2024年創作嘅繪畫,屬於塑膠彩、炭筆同粉彩布本作品,高220厘米,長400厘米,大約有四道門並排咁大。

作品名稱中嘅「Who」,係指藤原西蒙創作嘅卡通熊,佢個名叫做Who the Bær。呢件作品係為回應畢加索嘅《朝鮮大屠殺》而創作,喺作品入面,呢隻卡通熊就扮演咗畫入面嘅每一個角色。作品畫面呈現嘅景象同畢加索嘅原作非常相似,同樣描繪喺野外,左右各有一組人物。但同畢加索嗰幅唔同,藤原西蒙嘅作品色彩豐富,全部人物都係彩色,同埋有Who the Bær尖鼻同大耳朵嘅特徵。

左邊嘅一組人物,係四個裸體女人、兩個小孩同一個嬰兒,佢哋面容扭曲,伸出長脷,睇落好似好不滿或者憤怒。而右邊係六、七個混集喺一齊嘅人形怪物,佢哋全部伸長紅色嘅脷,噴住黃色嘅口水,手中攞住粉紅色鈍劍或者智能電話,指向左邊嘅婦孺。所有人物嘅高度差不多,大概係畫嘅高度嘅三分之二咁高。兩組人物之間嘅上空有一架航拍機,好似喺度影緊雙方對峙嘅情況咁。左邊婦孺嘅後方,係綠油油嘅遠山,山上有一座建築物,建築物頂部嘅形狀好似熊仔嘅頭咁。右邊人形怪物嘅背景就係一片黃色色調。

畫面左邊,四個半裸或全裸嘅女人擠埋一齊,當中有兩位大住個肚,似係孕婦。最左邊嘅一位個肚好大,着住藍色衫,衫上有伸長條脷嘅白鴿圖案;呢位孕婦佢一隻手抓額頭,皺眉抬頭望天;另一隻手護住一個趌高腳、伏喺自己身邊嘅小孩。佢隔籬有另一名婦人,佢面容扭曲,眼睛向下垂;佢一手拎住嬰兒,一手拎住黑色智能電話。佢右邊嘅孕婦塊臉係青色,反起對眼,佢條長脷伸向下,個肚就畀另一條脷纏住;佢手臂伸向右邊嘅人形怪物,向佢哋展示一幅同畢加索畫嘅《格爾尼卡》好似嘅黑色圖像,圖中好多怪物,有啲有牛角、有啲有馬鼻或者尖鼻,全部怪物都有大耳朵。喺呢個青面孕婦嘅臂彎中,有一位短髮女子,佢紫色嘅面上有一隻打上交叉嘅眼;佢用手指住嗰幅黑白圖像。有一個小孩一手攬住短髮女子嘅大髀,另一手抱住一隻啡色嘅尖鼻熊公仔。全部女人嘅長脷,都滴住一滴滴黃色嘅口水。女人之間,有一隻手高舉一支紅玫瑰,指向右邊嘅人形怪物。

喺畫面右邊,嗰啲人形怪物似乎正喺度大踏步向左邊嘅婦孺前進。佢哋外形線條硬朗,軀幹呈灰藍色或者紫綠色。有啲怪物似戴住圓形頭盔,有啲似戴咗面罩,有啲拎住智能電話。喺後方嘅一隻紫藍色面嘅怪物,手中揮動滴住血嘅旗,而下方有一隻怪物,佢個頭上下反轉,頭蓋打開,笑住向上方伸出雙手。喺呢啲怪物之間,一隻手高舉一個啞鈴,啞鈴上有一條尖刺,指向左邊嘅婦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