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收聽

南展廳 

比田井南谷 《作品》

1964
日本墨紙本作品呈現四段粗大的筆觸。作品上半部分的左半圓形曲線,罩住中間蛇形筆觸的頂部。畫面底部的馬蹄形曲線,則位於倒馬蹄形筆觸之上。

M+,香港,© Yoshinobu Hidai 及 Kazuko Takahashi,圖片:KEI OKANO

旁述:

當你喺博物館,見到好似呢張咁大型嘅作品嗰陣,有無諗過佢係點樣被博物館收藏嘅呢?

比田井南谷係一位受過傳統書法訓練嘅日本藝術家,之後佢打破書法嘅局限,將書法推向抽象。佢成日喺觀眾面前即席揮毫。就好似呢張作品,喺眾目睽睽之下,用一支好似地拖咁大既毛筆,喺地下嗰張畫紙上遊走,寫嘅筆劃脫離咗同既有文字嘅關係,變成嶄新嘅抽象書法。

M+水墨策展人馬唯中,幾年前去過藝術家屋企人嘅住所,發現到呢件作品。

馬唯中:

嗰度係一間好簡單嘅日式房屋。我哋搭火車由東京去到橫濱,經過啲遊客區之後去到一條後巷。我記得嗰日好凍,但又好好天。跟住我哋被帶到去車房,因為佢啲作品都係收藏喺嗰度。 藝術家嘅屋企人掹咗一疊摺起咗嘅紙出嚟,因為摺起咗,當時我仲諗,「都唔係好大張啫」,點知其實係好大張㗎,而且圖案好有趣。我仲記得,當時喺車房入面無暖氣好凍。喺畫嘅背後,見到啲灰塵同泥沙咁嘅痕跡,所以就估幅作品真係收埋咗喺呢個車房度好耐啦。

旁述:

馬唯中嘅旅程大有收穫,呢件本來收埋喺橫濱一個車房入面嘅傑作,而家放喺呢度比大家欣賞。當M+藏品修復員檢查呢件作品嘅時候,仲發現多一個秘密⋯⋯

馬唯中:

喺呢件咁大型嘅作品背面,佢哋發現咗一啲用鉛筆寫嘅日文字,句尾仲有作品嘅縮圖,仲有藝術家既漢字署名「南谷」。我哋都好好奇佢究竟想講啲咩俾我哋知呢。我哋問左一位策展人同事Ikko ,佢嘅回覆係:「嘩,好得意呀,佢話『你應該諗下點樣將佢掛喺牆上面而無巢痕。南谷。』」

所以,比田井南谷係話緊俾我哋知,作品邊一度係上面。我覺得呢個係藝術家俾我哋嘅訊息,就係要我哋為作品負上全部嘅責任。而你哋呢一刻睇到嘅作品,的確係一條痕都冇,而且掛起嚟嘅方向係絕對啱嘅。

旁述:

呢件作品嘅名稱係《作品》,係比田井南谷喺1964年以日本墨創作嘅巨型水墨紙本作品。作品係直幅,尺寸高約460厘米,長350厘米,即係比一層樓仲要高,同埋大約四道門並排咁闊。

一張微黃嘅紙上,有運筆書寫嘅四道粗黑曲線。第一同第二道曲線沿住中軸線左右彎曲,佔紙張上方約四分之三嘅空間;第三同第四道曲線一上一下,佔紙張下方約四分之一嘅空間。每道線條嘅粗度,好似成人攤開兩隻手掌左右並排咁粗。

第一道曲線呈英文大楷「S」字,喺紙張上方中軸線嘅右邊落筆,先向左一彎,往下經過中軸線再斜落,然後向右一彎,再次越過中軸線,行筆到左邊一頓,向上收筆。一頓嘅位置墨色較濃重,收筆處明顯留低筆毫向上擦過嘅痕跡。

第二道曲線呈弧形,朝右下方開口,罩住第一道曲線嘅頂部至左邊,落筆位喺第一道曲線落筆位置嘅正上方,靠近紙邊。呢一筆先向左橫撇,再彎向下一拖、一頓、再收筆。收筆位幾乎接住第一道曲線嘅收筆位置。

第三道曲線呈弧形,向上開口,內弧位置就好似兜住第一道曲線嘅下半部分。左右兩側嘅落筆同收筆位微彎向外。

第四道曲線嘅形態同第三道曲線相似,但朝相反方向,向下開口,內弧位置較扁平,緊貼第三道曲線下方,兩條線似背對背,但左右兩側嘅落筆同收筆位微彎向內。

四道曲線整體墨色濃厚,全部嘅筆觸邊線都唔平滑,明顯留低毛筆喺紙上運筆拖拉嘅痕跡,帶有動感。四道曲線睇起嚟好似一個喺度生緊火嘅大鼎:第一、第二道曲線構成鼎內嘅火焰,而第三、第四道曲線就係鼎嘅主體同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