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收听

西展厅 

巴勃罗・毕加索 圣心教堂

1909至1910年

图片:© GrandPalaisRmn (musée national Picasso-Paris) / Mathieu Rabeau

徐诗颖:

请花点时间欣赏这幅未完成的画作。你开始看到教堂的轮廓浮现。这是巴黎蒙马特山上著名的圣心教堂。二十世纪初,蒙马特是艺术家的热门聚居地,毕加索也在这段时间搬到这里。

毕加索几乎每天都看到这座当时仍在建造的教堂。他开始思考如何在平面画布上呈现这座教堂的所有角度。你可以看到他使用几何形状和线条,来描绘这座建筑及它的周边环境。请留意圆顶、尖塔和附近的房屋,都以碎片形式呈现,而非完整的画面。试想像在教堂四周行走,从不同角度观望它,这正是毕加索期望我们欣赏这幅画时能获得的体验。这是他早期对立体主义的探索。这种艺术风格由他与乔治.布拉克合力开创,将物件解构为几何形状与多重视点。

这幅作品从未完成,但毕加索一直把它珍藏着,直到去世。

如果想更了解毕加索的创作突破,请在你后方的房间,观看关于他早期立体主义作品《亚维农的少女》的影片。

旁述:

这件作品的名称是《圣心教堂》,是巴勃罗.毕加索在1909至1910年间创作的油画,高约93厘米,长65厘米。

作品呈现出一种像是草稿或未完成的感觉,仅使用短促的线条,简略勾勒了巴黎蒙马特圣心教堂和周边的景物,线条断断续续,构成了各种大小不一、不完整的几何形状,仿佛交错的碎片,展现了从山上的圣心教堂到山下城市的风景。

画面渲染着一片淡淡的奶茶色,而主体建筑则带有淡淡的灰白色。这座主体建筑位于画面中央偏上的位置,描绘圣心教堂的拱形门廊和石柱,教堂的圆顶若隐若现地出现在门廊上方。在门廊之间,透现出一个小小的圆顶建筑。画中有一条条灰黑色的线,组成了许多不同大小的几何形状,呈现了位于高处的教堂到低处城区的景色。景色犹如光影的碎片,从教堂开始向下层层堆叠、往外扩散。

细看之下,城市中有高低不一的建筑物,有斜顶、尖顶和平顶,像是房屋、围墙、拱门等。位于画面中轴的景物描绘得比较细致,能清晰看见建筑物错落有致地重叠,又用了白色和灰白色增加了明暗对比,凸显出立体感和层次感;而画面的其他部分则是一些颜色较浅和疏落的线条,展现出远离教堂的景物较为模糊的空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