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聽
M+,香港,© Revital Cohen & Tuur Van Balen,圖片:M+,香港
旁述:
我哋喺呢度見到嘅所有嘢,都係一啲舊電腦,而佢哋全部都係屬於一個藝術裝置。我哋依家將注意力集中喺呢個裝置中非常特出、但好細粒、三尖八角嘅石頭上面。呢舊石頭係由金、銅仲有鋁等材料製成。藝術家從其他電子器材之中,「開採」到呢啲物質,而呢啲電腦全部係由一間已經破產嘅工廠辦公室度搵返嚟。我哋為呢個作品帶來一個唔同嘅角度,訪問咗香港地質學家陳龍生教授。當佢睇到呢件作品嗰陣,到底睇到啲咩嘢呢?
陳龍生:
我係用一個非常唔同嘅角度去睇呢件藝術品:就係用咗幾多物料?有幾多物料可以回收?當去睇一啲嘢嘅時候,我鐘意睇嘅唔係最後製成品嘅形態,而係思考佢點樣開始變成一件藝術品嘅整個過程。從第一秒開始:呢啲元素點樣結合成礦物,而啲礦物點樣喺地質時代不斷咁演變、經歷過地質變化嘅過程,直到佢哋被開採,然後變成一個產品,依個係一個非常漫長嘅過程同埋歷史。而且,我哋好難喺工廠裏面複製到依一啲物質。
依家當我哋睇到呢啲物質,我估好多人都冇意識到,當中例如銅,佢嘅存量只能再持續三十至四十年左右。而且一啲普通金屬,包括錫同埋銻,我哋必須要搵新嘅資源去維持呢類金屬嘅供應量。
旁述:
正如呢件作品所證明:我哋幾乎可以喺所有可以想像得到嘅物品或裝置之中搵到金屬。大家會想知道,特別係喺金屬方面,要做到可持續發展,又會遇到咩更大嘅挑戰呢?
陳龍生:
如果我哋夠努力嘅話,或者可以透過再生能源,實現可持續嘅能源發展。如果我哋節約用水同食物,或者能夠維持食水同食物嘅供應。但係講到金屬資源嘅話,係冇可能有一個持續發展嘅,因為地球生產或補充金屬資源嘅速度,永遠追唔上我哋耗用嘅速度。我哋依加用緊嘅嘢,全部係向未來借返嚟。今日用得越多,能夠留俾我哋嘅子孫就越少。呢個就係我嘅想法。
旁述:
呢件作品嘅名稱係《H/AlCuTaAu》,係一件裝置作品,由莉薇・科恩同杜爾・范巴倫喺2014年創作。作品分為人工石頭同電子設備兩個部分,石頭高6厘米,長7厘米,闊12厘米,媒材包括鋁、銅、金、鉭、砂石,砂石係磨石碎裂後嘅石粒;而電子設備主要係一堆電子零件、器材同工具,尺寸視乎裝置方式同展示空間而定。
人工石頭大約係兩隻手掌拼埋剛好可以捧住嘅大細,由一舊舊大大細細、唔同形狀嘅金屬同砂石組合而成。當中以橙紅色嘅銅、銀色嘅鋁同白色嘅砂石較大,每舊大約一吋至三吋大。紅銅部分嘅形狀睇起嚟好似天然石頭;鋁嘅部分就似係由細粒嘅鋁熔成一舊,依然見到一粒粒小鋁塊嘅形狀;而砂石表面粗糙,凹凸不平,部分切口平整。呢啲金屬同砂石之間嘅罅隙,夾雜住一啲金色同銀黑色嘅小方塊,係用金同鉭製造,每粒大概係尾指指甲咁大。
至於電子設備部分,係由電子零件、器材同工具組成,分門別類整齊排列或疊起,包括︰LCD電腦螢幕;電源供應器;主機板;中央處理器;硬碟;亂成一團嘅各種電纜同電線;銅線;電腦外殼;磁碟機;DVD同CD光碟機;有線嘅電腦鍵盤;黑色嘅有線滑鼠;顯示卡;RAM記憶體;電腦嘅北橋晶片連散熱器;標籤製作機;收據機;電池充電器;無裝上鑽嘴嘅電鑽;Dremel切割打磨工具;Tyrolit打磨工具嘅白色砂輪同砂輪嘅碎片;已拆解成底板、有實體按鍵嘅手提電話外殼同電池,以及銀色獎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