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收听

东展厅 

莉薇·科恩和杜尔·范巴伦 《H/AlCuTaAu》

2014
物件由多颗细小的铜色、灰色及白色石头状物质组成,它们互相依附在一起;有些更小的长方形金属粒附在缝隙之间;整体组成一坨不规则的形状。

M+,香港,© Revital Cohen & Tuur Van Balen,图片:M+,香港

旁述:

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所有东西,包括一些旧电脑,它们全部都属于一个艺术装置。我们现在将注意力集中到这个装置──一个非常显眼,但体积很小而且带着多菱角的石头上面。这块石头是由金、铜还有铝等材料制成的。艺术家从电子设备中“开采”出这些物质,而这些电子设备全部是在一间已经破产的工厂办公室里找到的。我们采访了香港地质学家陈龙生教授,他为这个作品提供了另一种观点。当他看到这件作品时,到底看到了什么呢?

陈龙生:

我是用一个非常不同的角度去看这件艺术品:它究竟用了多少物料?有多少物料可以回收?当我观察事物时,我喜欢看的不仅仅是最后的成品,而是思考它成为一件艺术品的过程,从第一秒就思考:这些元素怎样结合成矿物,而矿物是如何在不同的地质时代演变、经历过哪些地质变化过程,直到它们被开采,然后变成一个产品,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和历史。而且,我们很难在工厂里复制这些物质。

当我们看到这些物质,我猜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其中像铜这样的物质,它的存量只能再持续三十至四十年左右。而且一些普通金属,包括锡和锑,我们必须要寻找新的资源去维持这类金属的供应量。

旁述:

正如这件作品所证明:我们几乎可以在所有可以想象到的物品或装置中找到金属。大家想了解,要做到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金属方面,又会遇到哪些更大的挑战呢?

陈龙生:

如果我们足够努力的话,或许可以通过再生能源,实现可持续的能源发展。如果我们节约用水和食物的话,或许能够维持饮用水和食物的供应。但说到金属资源,是不可能有一个持续的发展,因为地球生产或补充金属资源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我们耗用的速度。我们现在用的资源,全部都是向未来借来的。今天用得越多,能够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就越少。这个就是我的看法。

旁述:

这件作品的名称是《H/AlCuTaAu》,是一件装置作品,由莉薇・科恩和杜尔・范巴伦于2014年创作。作品分为人工石头和电子设备两个部分,石头高6厘米,长7厘米,宽12厘米,媒材包括铝、铜、金、钽、砂石,砂石是磨石碎裂后的石粒;而电子设备主要是一堆电子零件、器材和工具,尺寸视乎装置方式和展示空间而定。

人工石头大约有两只手掌拼在一起、刚好可以捧着的大小,由一块块大大小小、不同形状的金属和砂石组合而成。当中以红铜、银色的铝和白色的砂石较大,每块约为一吋至三吋。红铜部分的形状像天然石头;铝的部分像是由颗粒状的铝熔成一块,依然可见一颗颗小铝块的形状;而砂石表面粗糙,凹凸不平,部分切口平整。这些金属和砂石之间的缝隙,夹杂着一些金色和银黑色的小方块,是用金和钽制造的,每颗大概有小指指甲般大。

至于电子设备部分,是由电子零件、器材和工具组成,分门别类整齐排列或叠起,包括:LCD电脑萤幕;电源供应器;主机板;中央处理器;硬碟;乱成一团的各种电缆和电线;铜线;电脑外壳;磁碟机;DVD和CD光碟机;有线的电脑键盘;黑色的有线鼠标;显示卡;RAM记忆体;电脑的北桥晶片连同散热器;标签制作机;收据机;电池充电器;没有装上钻嘴的电钻;Dremel切割打磨工具;Tyrolit打磨工具的白色砂轮和砂轮的碎片;已拆解成底板、有实体按键的手提电话外壳和电池,以及银色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