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收聽

東展廳 

黃國才、大衛·阿塔利(導演) 《漂流家室》

2010
錄像截圖中,一個身穿白色船長制服的男人背向鏡頭,並朝着漂浮在海上的一艘小船敬禮。這艘船是一間裝設於浮台上的立方體房屋,設有一扇門和幾個窗戶,天台上插着一面香港區旗。

M+,香港,© 黃國才,圖片:M+,香港

黃國才:

我係Kacey Wong,我係一個當代視覺藝術家。我諗香港嘅觀眾通常好容易投入作品中,甚至可能會講:「咦,有間劏房喎!」

旁述:

呢間好似劏房嘅作品叫做《漂流家室》,藝術家黃國才當年創作時係想對應香港高樓價嘅情況。呢個作品係具功能性嘅建築以及雕塑藝術。

黃國才:

當我哋見到作品中大部分嘅結構都係可供使用嘅,我哋就會相信佢係真實嘅。例如佢能夠浮喺海上,門能夠關上而且鎖上,門外有門鈴、又有土地公俾人供奉。呢種疑幻似真嘅狀態,將觀眾導入我想訴說嘅故事裏。我認為呢個好重要。呢個亦係建築學嘅一部分,就係所謂Make-Believe。即使現實中充斥住諸多局限同不可能。

旁述:

黃國才本身修讀建築,後來發展成為藝術家。佢鍾意將地道嘅元素加入作品,《漂流家室》都用咗好多香港常見嘅物料。

黃國才:

建築學裏有一個用語為Vernacular architecture,意指一種由原始、原本嘅本土特色所發展出來嘅建築風格,例如大澳嘅棚屋或避風塘裏面出現嘅建築物,特別係嗰啲「駁艇」,及用發泡膠綑起製成嘅浮台……呢啲東西唔會係由建築師設計嘅,呢啲結構响尚未有建築師介入之前經已存在。呢個好有趣,好有地方特色,佢係一種從人嘅生活衍生出來嘅建築美學同功能主義。响「漂流家室」嘅創作過程中,我到訪過香港仔,考察嗰啲响避風塘嘅人點樣「駁艇」,點樣去做一艘浮船。作品中膠筒同車呔嘅出現就係源自於此。

旁述:

黃國才曾經坐住《漂流家室》漂浮喺維多利亞港之上。「海」同埋「旅程」兩個概念令作品引起唔少共鳴。

黃國才:

將船同屋放埋一齊,構成一間「船屋」。船屋含有「旅程」嘅成份,意即佢唔係一個永久嘅地點。佢可以响呢度停一陣,嗰度停一陣,表達出自由嘅意涵。佢唔係關於固定嘅地點,而係關於一趟旅程。呢點同香港人嘅集體傳統歷史有關。

旁述:

香港歷史包含唔少人口遷移嘅故事,好似難民嚟香港為求安居,又或者香港人去外國讀書、工作甚至移居。呢種「漂流無定」嘅概念係大部分香港故事嘅寫照。

旁述:

《漂流家室》係黃國才創作嘅一間住宅單位,可以喺海上面漂浮。呢段彩色有聲嘅單頻道高清數碼錄像,係由黃國才同大衞・亞塔利喺2010年合作製成,片長5分53秒,記錄咗呢個單位下水嘅情景。

影片入面,黃國才喺日頭將一間特製嘅小型流動居所《漂流家室》運到西九海濱,再放落香港維多利亞港,令到流動居所好似一艘小船咁喺海上漂浮。黃國才本人擔任船長,喺片中講解創作,並着住全套白色船長制服,一本正經咁喺海濱石堤登船出海。居所喺海上飄浮期間,船長做咗幾個活動,包括用一對船槳划船;喺船頂天窗伸出上半身,舉起雙筒望遠鏡回望岸上;着住橙黃相間嘅救生衣,企喺船頂小草地打哥爾夫球同埋釣魚;以及向岸上嘅觀眾揮手。

《漂流家室》係一間只可容納一人嘅小單位,由石屎建成,形狀如一個立方體,長闊高都係4英尺,即120厘米左右,大約到成人胸口咁高。立方體裝設喺一個方形浮台上,浮台周圍裝上黑色車軚同藍色塑膠浮桶,船尾裝有摩打。單位外牆密鋪粉紅色長條形牆磚,天花板有隻天窗,而面向船頭嗰面牆就有個窗台。窗台左邊同右邊嘅牆上,一面裝有一條垂直嘅渠管,另一面就裝有一部窗口式冷氣機。冷氣機下方有一個紅白相間嘅救生圈,喺圈嘅中間,牆身有一個正方形小門,小門可以從單位內向外往上推開,當划船用嘅船槳穿過呢道小門,船長坐喺單位入面就可以執住船槳嘅握杆划船。天台鋪咗草皮,並插有香港區旗。單位向住船尾嘅牆身有一道不鏽鋼門,旁邊有門鐘,門鐘下方近浮台嘅位置有一個紅色嘅土地神位。

單位內部嘅裝潢同一般住宅無乜分別,透過玻璃窗可以見到,單位內籠牆身係米白色,鋪上木紋地板,牆上有船長嘅照片,同埋掛咗一件救生衣,有一支魚杆挨喺牆身,窗戶裝有窗簾,窗台上放有一面鏡、一幅雙筒望遠鏡、一個迷你銅製舊式潛水頭盔模型、一支紅酒同一隻高身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