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G层 

地下大堂焦点——光线与灯饰

近镜拍摄九盏相同的天花吊灯。每盏灯都以厚玻璃制成,宛如上下倒转的碗。

M+大楼的「香港灯」。摄影:梁誉聪。 M+,香港

旁述:

我们刚刚讲解了M+的地下大堂是如何引入自然光的,光线通过天窗由上层的采光井折射下来,同时通过地下大堂四个入口的落地玻璃照进来,令整个空间变得通透。

如果你熟悉香港,这里的灯光装置可能会更容易引起你的注意。你可以看看服务柜台上面的吊灯,它们包围着位于中央的柱子悬垂下来。这个设计就好像一只装了灯泡的水母,灵感其实是来自于菜市场、食品店铺和杂货店里无处不在的红色塑胶灯罩。

这个外型成了设计师的核心概念,应用在博物馆不同的空间。在服务柜台那里装配的,是一些以铁线悬吊着的小型灯罩。而在入口处外面,设计师则用了更巨型的灯罩,以一个坚固的三角架结构支撑,足以抵挡不时袭港的台风。它们叫做“香港灯”,是由建筑事务所Herzog & de Meuron设计,并由意大利生产商Flos制造。

M+这个灯饰设计的灵感,可以说是本地视觉形象的标志。塑胶灯并不是昂贵且高尚的物件,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个属于大众的文化遗产。久而久之,它在不知不觉中变成香港一个经典的符号,现在更是成为点缀这个公共空间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