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大楼的潜空间。摄影:梁誉聪。 M+,香港
旁述:
这里是M+的最底层,B2。有时这里会用来展出付费展览,假如今天你恰好碰到这种情况,你依然可以从地下或者B1楼层好好地欣赏这个空间。如果你已经身处B2,不妨静下心来,将自己沉淀在这个空间之中。
这个开阔、宽敞、走工业风和哑光色系的空间,应该和你去过的其他展厅感觉非常不一样。这里叫做“潜空间”,可以说是M+ 的基石与核心。从结构上而言,它位处地基,而精神上也反映了一个充满潜力的崭新文艺空间在香港崛起。抬头往上看,博物馆的各个楼层就这样一一呈现在你的眼前。
潜空间究竟是如何被构思出来的呢?建筑团队当初设计M+这座大楼的时候,他们很希望构思一个能够表现出原址独特之处的设计。不过,整个西九文化区的土地都是填海而来的,也就是说这里并没有以前的建筑或者历史作为呼应,这里是一块空白的画布。
但团队很快便意识到,这里的地底下确实有些东西存在,即机场快线和东涌线铁路的隧道,呈对角贯穿地底。一开始,这条隧道被视为设计的极大挑战,但是建筑团队很快就发现这个其实正是重要的特色。于是,团队摇身一变成为考古学家,决定要将整条隧道挖掘出来,将其显露于人前,然后再以混凝土层架覆盖。而这一层的其他空间则保留了规划阶段的原貌,展现出这里是一直潜藏而等待被发现的空间。
潜空间的地板也非常特别,在整座博物馆中只有在这里才找得到这款“端纹”拼花技术制作而成的橡木地板,与大量运用的混凝土形成强烈对比,你可以在目录选择“焦点──木纹混凝土”,深入了解这种木纹质感。早在设计概要里就已经清楚标明,博物馆要有一种粗犷、后工业风格,这个决定也许是回应20世纪后期及21世纪规模庞大的创作和展览。潜空间的独特布局,使创作者与策展人有机会善用不同的空间比例,去构思场域特定的作品和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