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收听

东展厅 

矶崎新 《孵化过程》

1962年設計,1997年製造/2011年
雕塑的特写镜头中,可见许多随意钉入桌面的铁钉,高低不一且角度各异。每颗钉子之间缠绕着蓝色、红色和黄色的塑胶电线,将钉子连系起来。作品上覆盖一坨坨凝固的白色石膏。

M+,香港, © 矶崎新,图片:M+,香港

旁述:

这个触目的桌面装置,是著名日本建筑师矶崎新创作的。矶崎新自[19]60年代出道以来,可以称得上是日本建筑界与全世界最重要的桥梁。

京都大学建筑系教授 Thomas Daniell 向我们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城市的摧毁是如何影响了矶崎新与他同年代的人。

THOMAS DANIELL:

矶崎新十四岁的时候,他的家乡大分县在二战的最后几个月被猛烈轰炸。显然他并没有因此丧生,但就如同他自己所说的:第二天早上,在已经变成灰烬的家中目睹整个城市被摧毁。在那一刻,他第一次意识到建筑是何物。他自己也承认,那天晚上所经历的黑暗、毁灭与丧失,影响了他往后人生中所做的每一件事情。

旁述:

Thomas是怎样看待这件作品的呢?

THOMAS DANIELL:

很明显这不是一件建筑或城市设计的作品。你可以将它看作是一件艺术品,但事实上,它其实是一场表演过后所呈现的状态。

旁述:

虽然这是一个后期版本,最初的表演其实是发生在1962年一个名为“这将是你的城市”的日本都市设计展览里。在那里,矶崎新尝试去证明一个成功的城市设计,并不是将某个人对于秩序的观念强加于人。相反,应该要让更多人参与其中。

THOMAS DANIELL:
他在一张木桌上铺了一张东京的航拍图片,做成装置。他在桌子旁边放了锤子、钉子还有带颜色的电线,加上一个指示牌,邀请参观者在任何他们喜欢的地方用锤子将钉子钉上,并用电线将它们连在一起。从而展现一种有很多人可以从下而上参与的创作模式。但是画廊的参观者将这些钉子和电线放在桌上、墙上、地板、天花板,放得到处都是,将整个房间变成一个巨大的蜘蛛网。矶崎新在展览进行到一半时,去现场把蜘蛛网剪走,但是到了展览最后一天又重新出现。这个时候,矶崎新回到展览现场,在桌上洒满液体石膏。这个是他表达一个城市混乱与能量的方式,同时也提醒我们,偶然的破坏,是持续创造的一个基础。

旁述:

这件作品的名称是《孵化过程》,是矶崎新于1962年构想的未来城市设计方案。在2021年开幕的“物件・空间・互动”展览中,展示了一件同名的雕塑,以及与设计方案相关的三幅图像、一本杂志和一段录像。

矶崎新通过公众参与创作雕塑的表演形式,展现他的未来城市设计方案。而这件雕塑,就是他分别在1997和2011年,进行两场表演后,呈现出来的模样,媒材包括木、电线、铁钉和石膏。

这件雕塑是一张长方形木桌,大约四英尺乘八英尺大小,上面钉上数不清的铁钉,有疏有密,有垂直有倾斜,有长有短,钉入木桌后有高有低,最低的约成人小指的长度,最高的则约有成人手掌的长度。每颗钉子之间杂乱地缠上红色、黄色及蓝色的电线。有些电线围着一口钉缠上一圈或几圈,之后再绕过去旁边的钉子,有些电线末端竖起在半空,有些电线在钉子与钉子之间扭成麻花或者捆作一团。几乎所有钉子都由色彩缤纷的电线连在一起,木桌上的钉子和架空的电线上面有一坨坨凝固的石膏。石膏主要是白色,但凝固在铁钉附近的石膏则是铁锈的橙色。有些石膏在电线上面堆积成一团,有些垂吊在电线上,有些落在木桌上,仿佛石膏本来挂在电线上,再掉下到木桌表面的样子。木桌表面没有给石膏覆盖的地方,会显露出一张黑白照片的局部,是鸟瞰六十年代的东京影像。

除了上述雕塑,作品另外有三幅图像、一本杂志和一段录像。第一幅图像,是一幅废墟影像,上面再叠放了一张纸,印有文字以及用黑色和蓝色墨水绘画的城市网络。第二幅图像,是被废墟影像覆盖的鸟瞰东京黑白照片。第三幅是拼贴图像,把一些剪裁自希腊建筑废墟巨型石雕的黑白照片,拼贴在现代建筑绘图上。杂志就是1962年出版的日文杂志《美术手帖》。而录像记录了矶崎新在2011年为日本一个展览所作的展演,呈现雕塑的创作过程:录像开始时,矶崎新用锤子把钉子钉入木桌,而木桌覆盖着一幅黑白照片;他把一条条彩色电线缠住钉子,之后是一群观众一起参与创作,往木桌钉入更多钉子,绕上更多的电线。片中的矶崎新是一位年长男士,有一头银发。他提起水桶,把里面的石膏浆倒在木桌的钉子和电线上面。